傳統工藝的手作魅力-手工藝品設計師
Wen給人的感覺很舒服,聊起天來就像在和老友閒話家常般自在。談起對未來的憧憬,她帶著暖暖的笑容說:「雖然現在還沒有本錢,但希望將來能夠開一間屬於自己的溫馨小店……一邊做首飾一邊和客人聊天。」
Wen對於手工藝品的喜愛可以回溯到國中的家政課;那時無論是串珠、中國結、刺繡、縫紉她都十分得心應手,而這也為她現在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。身為台東人的Wen在十六歲時便獨自北上就讀高職,但心直口快的她直到現在仍不太能接受臺北人迂迴的說話方式,進入職場後更無法適應拘謹的日常。於是她在兩個小孩出生後選擇成為全職母親,並利用閒暇之餘慢慢摸索自己的興趣,最終發覺自己在製作手工藝品時最能感受到幸福。直到某次小孩打翻工作箱,她才迫不得已暫時放下這一切。
待孩子們上學後,她再度萌生了繼續鑽研手工藝的念頭。日以繼夜地摸索與修正讓她漸漸建立起信心,同時不捨丈夫獨自賺錢養家,Wen決定開始販售自己的作品。然而將「興趣」變成「賴以為生的工具」並非一件簡單的事,再加上Wen並不是設計科系出身,求好心切的她只能付出雙倍努力。
「一開始當然很辛苦,因為有太多東西要學,所以我連睡覺都會夢到要如何搭配材料……驚醒後就趕緊開燈嘗試,直到天亮才發現手已經沒力、雙眼也佈滿血絲。」Wen強調,唯有不斷訓練自己的審美觀與敏銳度,才能將技巧發揮到極致。以往總得在材料批發行裡躊躇許久的Wen,現在已能精準地在腦中模擬出珠飾與材料的搭配方式。
除了美感的培養,Wen當然也不會忘記最基本的技術層面;為此她參考大量相關書籍、雜誌,並報名精品品牌開授的教學課程。好學的她也從不錯過任何觀摩優秀設計師作品的機會,偶爾還會將特別有趣的款式買回來拆開研究。
「我不太喜歡流行的東西,雖然可以作為參考,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獨特性。」考量到現代人大多有自己的想法,Wen常常自行設計獨一無二的款式,再上傳至Line上供有興趣的客人選購。對於設計者而言,最有成就感的事莫過於自己的創意受到肯定。
「曾經有一條我真的很喜歡的項鍊,我花了非常多心血在上面、材料也用最好的,但不知道為什麼一直沒有人買它。直到有一次跟朋友與他的朋友見面,那位小姐第一眼就看中了那條項鍊……當下真的很感動……她是真的『直覺性地』看上它!」除了自行創作外,也有很多客人拿著舊首飾委託她重組、翻修,或直接搜羅材料請她幫忙設計。然而每個人的審美觀也具有獨特性,有時客人的品味與設計者並不會完全相符,因此Wen還要從客人的身形與穿著來盡力分析出最適合的款式。
由於沒有店面作為定點,Wen一路跌跌撞撞地摸索著不同的銷售方式。剛起步時的買家都是親友,但口碑傳開後慢慢建立了一批熟客,收入也因此穩定不少。因為喜歡與人接觸,她多半選擇面交的方式,甚至發明出「現場DIY」的獨特模式。
「我其實蠻喜歡這種與客人互動的感覺,所以我會把工具箱直接帶出來讓客人現場挑選喜歡的珠子跟水晶,然後我們邊聊天邊做。我覺得不需要把自己設定成高高在上,很多時候教學相長反而會帶來新衝擊。」即使言談間處處透著謙虛,但當Wen如數家珍地介紹桌上的作品時,那自然而然散發出的自信光采是怎麼都擋不住的。